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教师管理

眉县:“三统三分三融合”工作模式 打造县域培训新样态

发布时间:2024-01-15 17:08 浏览次数:

近年来,眉县教体局秉持“创新、研究、指导、服务”宗旨,坚持“三统三分三融合”工作模式,努力打造县域师资培训新样态,助力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三统”保障,筑牢工作基础

一是统筹机制。成立眉县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统筹全县教师培训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出台《眉县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教师培训学时认定细则》等制度,制定县本培训项目的执行、考核、课时认定等规范。明确国培项目的人员遴选、外出培训、过程监管、成果辐射等要求,细化管理流程;推行“县-镇街-学校”三级专员管理,形成统筹纵横的一体化师训工作机制。

二是统一队伍。实施“领雁计划”,与域外高校、名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18位名师大家成立眉县师训“导师团”,定期来眉授课传经;实施“名雁计划”,引导33名专职教研员统一向“研训者”身份转变,打造本土师训“名师团”;实施“养雁计划”,聘请、遴选11名县域名校长承担全县干训授课任务,遴选47名省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开展“名师+送教下校”活动。三支队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全方位服务县域教师发展。

三是统建资源。成功申报“国培-自主选学项目县”“国培-信息技术提升培训项目县”等,借助项目执行机构建成“国培项目资源包”;收集国省市培参训学员带回专家授课资料100余份,积累县本培训项目视频资料、讲义60余份,编撰学科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教材(初稿)9本,建成“县培资源库”;建成眉县示范幼儿园1个国培项目执行基地,实验小学、第一小学等7个县培项目实践基地,立体化的资源平台建设为县本师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拓展“三分”途径,夯实工作抓手

一是分学校实施。发挥整校实施的行政推动力,全县整校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项目,组织城关中学、城关二中等学校整校参与陕西省教师自主选学试点研修项目,组织眉县中学、槐芽中学整校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培训,在第三小学、常兴纺织园幼儿园等21所单位整校实施作业革命、课题研究能力下的幼儿课程游戏化指导培训,借助“三名+”建设平台,指导13个“精准帮扶”教育共同体开展师训业务结对帮扶工作。

二是分学科实施。聚焦学科发展特点,积极实施专业化、系统化的体系培训。设计实施的“学科教师专业能力全员提升”培训项目,完成小学、初中主要学科第二轮年度培训,939名教师受益;由学科教研员组织实施的“学科教师新课标培训”全员参与;组织118名教师参与省市级高中学科新教材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3期,300余名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参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三个课堂应用培训”等5期,培训教师620人;按学科组织的“名师+送教下校”项目,涉及学校35所、参训教师达750余名。

三是分层次实施。根据教师岗位角色特点,分层次开展岗位能力培训。着眼领导力提升,组织实施了中小学校长“域外交流培训”“中小学校长业务提高培训”,53名校长受训;着力执行力的强化,组织实施“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受训中层以上干部529人;着眼“三级骨干”能力再提升,设计实施“名师+骨干工作坊”项目,由县域名师牵头、县级教学能手参与,成立研修工作坊22个,80余名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共同研习提高;着眼入职5年内青年教师岗位能力锻炼,开设“青年教师专项能力培训班”,308名教师得到提升;针对刚入职教师的新手特点,组织“新招聘教师岗位培训”,并组织教研员下校听课、现场诊断、面对面指导,240余名新教师得到锤炼。

实现“三融合”体系,提升工作效能

一是培训层次的融合。近年来,规范落实国省市培训项目167个,选派2369名教师圆满完成培训任务,规划开展县本培训13个,受训教师总数2338余人次;开展县级教师发展示范校创建工作,指导各校开展校本师训工作,18所学校申报入围创建苗子校,12所学校获得“县级教师发展示范校”称号。三个层次的培训实行“项目兼容、资源共享和学员错位”,实现多向融合推进,促进了培训资源的科学化和集约化利用。

二是培训方式的融合。根据项目特点,设计不同的培训方式,大力推进“混合式”研修。校长提高培训项目主要以“专家引领、访名校、跟岗研修、反思研讨”等方式混合推进,学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主要以“线上线下结合、项目化专题讲座、示范课展示、常态课诊断”等方式融合实施,名师工作坊项目主要以“师徒结对、大教研活动、课题协作研究、优质课研讨、研修作业展示”等方式协同推进,全力促进培训效能的提升。

三是工作职能的融合。结合教研中心工作职能,探索推进“教研”和“培训”两大职责的工作融合,把培训项目的推进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形成“问题调研-培训专题(科研课题)-培训实施(试验推进)-效能考核(效果反馈)-总结成果(课题报告)-指导实践(纠正问题)”的“研训一体”工作模式,以“教研促培训”,以“培训带教研”,双向融合,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