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对市十三届政协四次会议第256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 2025-05-08 09:30:00


闫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青少年违法犯罪个案预防工作的提案》(第25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未成年人思维活跃、好奇心盛、求知欲强,但也涉世不深、阅历较少、识辨力不强,极易受到不良影响,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据有关部门反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组织化、暴力化、团伙化、低龄化等特点,折射出家庭监护缺位、学校教育不足、社会环境复杂等多重困境。推进青少年违法犯罪个案预防,对于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保护和监管,提升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教育矫治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源头上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范和治理工作,牢固树立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意识,系统施策、靶向发力,加快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高发态势

一是不断提升普法质效。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德育”铸魂行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明理向善、知法守法。持续深化“法治进校园”活动为全市中小学配齐法治副校长和健康副校长。为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规范管理提供专业支撑。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先,持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现场实践教育、案例警示教育等,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定期邀请法官、检察官走进校园开展法治讲座普及防范电信诈骗、性侵害、学生欺凌等法律知识。加大场景式、沉浸式普法教育力度,开展模拟法庭、红领巾法学院等活动,打造3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开齐上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和“大思政课”教研共同体,通过举办高级研修班,组织教学观摩,开展课题研究、微课比赛、案例论文征集评选等活动,着力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是持续推进协同育人持续深化“好家风·好家长”家庭教育绿荫计划,“家庭教育讲座月月听家庭教育知识天天学家长义工队伍校校有家庭教育资源人人享为主要内容,在全社会掀起了“传承好家风、争做好家长”热潮连续举办宝鸡市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70余期,聚焦亲子沟通技巧、孩子行为习惯培养、青春期心理疏导等内容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传授家教知识,社会受众350余万人次2024年以来,我市先后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被中国关工委事业发展中心授予“家校社共育实践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案例成功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三是精准实施教育帮扶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工作,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观察、学生访谈等方式,全面摸排留守儿童、监护人失管学生、离异或单亲家庭学生、失学辍学学生等,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网络素养教育、心理健康关爱和人身安全保护,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形成。印发《关于加强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矫治教育工作的通知》,“一生一策”建立工作档案,制定矫正方案联合公安部门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工作方案》,全面摸排工作死角,织牢联动网络,建立长效机制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建立市县两级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专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快专门学校建设,加大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家庭学校无力管教、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专门教育力度,帮助他们迷途知返。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新时代·新心育”向阳行动,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零距离、开放式、个性化心理服务。设立“宝鸡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全面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宝鸡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承担调研、咨询、培训、宣讲等智库”职责。投资60余万元,建成“宝鸡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基地”,面向全体教师提供心理教育培训,全市中小学提供心理辅导室建设样板。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500人次。全市中学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室达98%,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达100%,其中专职教师达27%。

目前,教育系统在推进青少年违法犯罪个案预防方面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障碍

一是专业人员不足。学校专业心理教师、法治教育教师相对较少,对于存在违法犯罪倾向的个案,难以做到及时发现和深入干预。普通教师面对复杂个案时,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难以针对性制定预防方案

二是个体差异较大。青少年违法犯罪个案成因不尽相同,涉及家庭环境、心理状况、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难以用统一教育模式解决个性化问题。具有违法犯罪倾向的青少年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往往存在较多问题,且可能对教育有抵触情绪,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增加了教育转化的难度

三是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不够重视,或教育方式不当,如溺爱、打骂等,有些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后,不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四是社会影响加剧。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暴力文化、网络不良信息等对青少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腐蚀性。学校在进行个案预防时,难以完全消除这些外部因素的干扰,增加了预防工作的难度。

五是信息沟通不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关信息一般由公安、司法机关掌握,因为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等内容,通常不会与教育部门和学校共享,只能通过“三书一函”等方式进行提醒,这也给个案分析和犯罪预防带来了障碍。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听取您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持续推进青少年违法犯罪个案预防工作重点在以下方面做出探索和努力。

一是全方位了解个案情况依托学校布点多、联系范围广、掌握信息全、师资力量强的优势,在个案背景调查、犯罪原因分析等方面贡献智慧,详细了解青少年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教育状况、社交圈子等从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剖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二是个性化制定预防方案依托专门学校,统筹教育、司法等各方资源,根据青少年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针对性制定预防措施个别化提供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针对性实施帮扶矫治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常态化推进法制副校长进校园活动,通过案例分析、法律讲座、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加强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矫治教育,通过行为训练、社区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四是常态化组织风险筛查。定期组织学生心理普测,常态化开展教师家访等活动,建立校长、分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干部网格化安全管理机制,密切关注行为异常学生、问题学生,精准识别高风险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

五是全领域构建联防网络。开发“家校社共育”云平台,组织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全员化家长线上学习,以学校为中心建立家庭教育种子教师、好家长成长报告团、新型家委会、家长志愿者等4支“教联体”队伍。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推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以此次提案办理为契机,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推动宝鸡教育高质量发展。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宝鸡市教育局

  2025年5月6日

(联系人:李玉琳,电话2790203)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