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教育乡村振兴在行动

【宝鸡日报】不让一个学子因贫失学

编辑:宝鸡日报记者 杨楠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7-07-18 17:04

不让一个学子因贫失学

——宝鸡市实施教育扶贫纪实

 

本报记者 杨楠

 

71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宝鸡视察脱贫攻坚工作时,专门询问陈仓区坪头镇大湾河村村民陈福田孩子的上学情况。陈福田高兴地向总理汇报,长子在坪头中学上七年级,享受“两免一补”,免学杂、课本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每天5元,免费营养餐;小儿子上幼儿园大班,免保教费,每年领750元生活补助。总理听了很高兴,鼓励陈福田的孩子说:“好好学习,一定能考上大学。”陈福田激动地说,现在看病不要钱,孩子上学不要钱,国家的政策实在是太好了!

陈福田一家是我市实施教育扶贫的直接受益者。市教育局局长苏永兴说,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更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市调动优质资源参与扶贫,项目支持不落一县,结对帮扶不落一校,扶智培训不落一户,困难学生资助不落一人,让每个学生上得起学,上好学校,坚决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实行“一条龙”帮扶

贫困生上得起学

今年暑期,在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下发之际,我市各县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家长陆续收到了来自市教育局的一封信,让学生家长吃上一颗定心丸。信中写道:我市已建立起一系列学生资助制度,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无缝隙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据了解,为了不让一名困难家庭的学生因贫失学,我市按照脱贫不脱政策的要求,对建档立卡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实行“一条龙”帮扶。今年春季共资助8.56万名学生,发放助学资金6801.5万元,重点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43138名学生。

按照政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子女,在幼儿园的每年可以申请750元生活补助,到大班还可以免缴保教费;小学和初中生,不但免学杂费、课本费,住校的孩子每天有4元(小学)或5元(初中)生活补助,在农村学校上学还能享受每天补助4元标准的营养餐;高中生全部免除学费,每年无条件享受最高标准2500元的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免除3年学费,一二年级学生每年可申请2000元国家助学金;中高职学生可以得到一次性3000元的教育扶贫资金。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子女,考上大学的,有三重保障帮其上学圆梦。第一重保障是入学资助。每个考上大专及其以上院校的学生可以得到6000元的一次性资助;扶风、麟游、太白、陇县、千阳五县的考生还可以申请新生入学路费和入校后的短期生活费(省内院校500元,省外院校1000元);高考成绩排全省前10000名的学生,可申请5000元的“泛海助学行动”资金。第二重保障是助学贷款,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家长或学生可到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校期间无息,每学年最高可贷8000元)。第三重保障是高校救助。凡在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就读的,可以享受每生每年6000元的精准资助。此外,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园地贷款、补偿代偿以及校内各种奖、助、补等资助政策,还可以申请勤工助学。

陈仓区坪头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考生桑宏波成绩上了二本线,全家正为学费发愁。桑宏波看到信上列举的资助政策如此详尽周到,感动不已。他说:“政府为我们贫困家庭高考生准备有丰厚大礼,真是想得太周到了。我一定努力学习,早日让家庭摆脱贫困!”

学校一盘棋布局

乡村娃能上好学

优良的办学条件,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支撑。我市通过改善农村薄弱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等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办学水平。不仅让贫困户子女有学可上,而且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贫困乡村办学条件改善按下了快进键,夯实了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础。今年我市重点抓好涵盖全市五个贫困县的校建项目15个。完成2个移民搬迁点幼儿园、小学新建任务(太白县龟川河新区锦华幼儿园、千阳县新建西新小学);7所学校校舍单体建设项目(扶风县城关镇赵家小学新建教学楼项目、千阳县草碧镇董坊小学教学楼加固项目、千阳县张家塬镇中心小学综合楼加固项目、麟游县西街小学新建宿舍楼项目、麟游县酒坊镇中心小学校舍建设项目、麟游县丈八镇中心小学教师周转宿舍项目、太白县咀头初级中学学生多功能厅改造项目);新建5所中小学(陇县城关镇秦源小学、陇县实验中学、太白县英达小学、扶风县第二初中、第四小学);迁建1所学校(太白县育才中学)。全力实现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县学校、教学点、幼儿园办学条件基本达标。至目前,全市改善贫困县办学条件项目有91个已开工,开工率达到82%

网络为贫困地区教育打开一扇“窗”。我市加力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步伐,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乡村学校,让山沟里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今年上半年,历时两年研发、投资1200多万元的宝鸡市教育云平台开通运行。我市中小学校园全部被纳入到了这张“网”中,为全市中小学生打开了一个共享优质资源的新窗口。麟游县镇头中学政治教师赵婷说,山区教育质量不高,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名师。而缺名师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平日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有了共享平台,以后就可以足不出户跟着本土名师学教学。

城里的优秀老师下乡,让山区县的贫困户子女,在家门口一样能享受好老师的授课。去年,应联盟学校陈仓区拓石三中要求,虢镇初级中学5位省级教学能手来到山区上示范课,这样的结对帮扶,菜单式送教,已开展了6年。陈仓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赵科利和他的5人团队2014年在凤阁岭小学交流任教一年,空壳学校有了校歌、校训、校本教材,培养出全镇第一个区级教学能手,也有教师首次拿到省级微客大赛奖项。据悉,我市今年计划通过“特岗计划”招聘教师160人,公开招聘教师631人,并继续做好免费师范生接收工作,持续缓解乡村师资不足矛盾。

乡村教师是农村教学资源的主力军。近几年,国培、省培、市培项目陆续向农村教师倾斜,目前已完成贫困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培训6400人次。同时依托全市城乡教育联盟中的“县区联盟”和学校联盟,共与5个国家级贫困县组成学校联盟30个,推动县域、校际之间合作交流,互补融合。扶风县绛帐镇西街小学教师陈宁近日正在参加新一轮暑期教师培训。他说:“在国家振兴贫困县教育大计的支持下,我获得了一次次的培训机会,通过学习培训,我们乡村教师开始向名校名师看齐,我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变得更加新颖多样,最终受益的是乡村的孩子们。”

一揽子培训计划

助贫困劳力就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独立成长,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因此,帮助贫困户家庭子女掌握一技之长,不断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使他们成为脱贫的主力军,才能真正让贫困户家庭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一对“比翼鸟”。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为此,我市着眼产教融合,依托县区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采取送教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精准开展农村“双返生(近三年、30岁以下的初、高中返乡学生)”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再就业培训,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据了解,目前已经摸底建档2015-2016“双返生”3826人,16-30周岁“双返生”13997人。上半年,全市职业学校与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722期,完成培训46365人。其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49期,培训人数22164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1期,培训人数7489人。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培训130期,培训人数11815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1期,培训人数2701人。开展驾驶员、员工、职工等其他培训41期,培训人数2065人。7月份以来,全市各县区以职教中心为主战场,对今年初高中毕业生集中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目前已经培训5698人次。

培训只是基础,就业才是关键。经过培训,有的大姑娘学会刺绣,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从指间绽放,产品远销国外,为家庭创造了经济收入;有的小伙子学会烹饪、焊接,成为高级饭店的掌勺大师、工厂车间的技术骨干,精彩的人生从此书写。家住千阳县城关镇新兴村的张玲娟今年30岁,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在外地饭店打零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千阳县职教中心免费培训的招生信息后,来校参加烹饪专业培训,后来自主创办农家乐,月收入万余元,彻底让家庭拔掉穷根。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相信随着我市教育扶贫的深入开展,还会有更多贫困家庭的子女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源自7月18日《宝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