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突出立德扶志 注重启智授技
——教育脱贫工作在创新深化中扎实推进
千阳县共有公办中小学校28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专1所、初中4所、小学22所;公民办幼儿园15所,其中公办9所、民办6所;教职工1382人,在校学生17579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293名,涉及贫困户家庭2781户。教育系统承担了教育脱贫专项工作组和驻村帮扶等各项工作任务。
今年以来,该县教育脱贫工作在省市教育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教育行业职能,服务脱贫攻坚大局,坚持规定动作更规范,特色动作更出色,创新动作做新颖。初步形成了从贫困学生资助到办学条件改善、亲情缺失关爱、生活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培育、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创业就业这样一个全方位、全覆盖、全连接的教育脱贫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千阳特色的教育脱贫之路。
一、抓基础,扎实做实四个规定动作
按照教育脱贫工作总体要求,我们以贫困学生资助为重点,以薄弱学校改造为抓手,以城乡教育联盟为引领,以劳动技能培训为载体,突出精准,做足功课,夯实基础。
1.严格执行政策,确保精准资助。把精准资助作为教育脱贫的生命,按照“贫困资助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严格与国家学籍系统、扶贫部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对接,严格筛选资助对象,严格对照中省市资助政策确定受助标准。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三公开、两公示、一集中”资助程序,严把资格申报、考察公示、审核审批、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今年春季学期,精准资助贫困学生3483人次,资金226.56 万元。其中:学前390人次13.94万元;义务教育1912人次89.5万元;高中教育898人次80.82万元;职业教育283人次42.3万元。
2.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均衡发展。按照国家脱贫“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教育系统承担着贫困学生有学上到上好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重任。面对贫困家庭望子成才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期盼,我们依托项目建设,狠抓农村薄弱学校升级改造,不断缩小城乡教育资源设施落差。投资1.5亿元,完成农村改薄项目学校12所;投资1.2亿元,建成了计划设置50个教学班,满足2500名学生上学的、高标准、多功能、现代化的燕伋小学,今年9月份投用;投资5000万元,计划设置20个教学班,容纳600名幼儿的、高标准、现代化、全市一流的东城幼儿园,已动工建设。将进一步缓解农村,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进城上学难的问题,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推进教育联盟,共享优质资源。该县依托教育联盟,突出学校管理、品质提升、内涵发展主题,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与宝鸡市金台区共建“金千教育联盟”,金台区列电中学、新福园中学、西街小学、东仁堡小学、金台区民族幼儿园分别帮扶我县城关中学、南寨中学、朝阳小学、董坊小学、崔家头镇中心幼儿园。县内大校结对帮薄弱学校20所。主动与联盟主体学校互动交流3次,开展现代教育理念研讨会2次,公开课15节,参与师生1342人次。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450人,校(园)长培训27人,城乡交流优秀骨干教师38人,校(园)长轮岗7人。教育联盟平台为农村学校在办学理念、创新管理、课堂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4.强化技能培训,激发内生动力。把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促进贫困学生就业、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增收的有效手段,有效增强了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一是宣传鼓动,提高“双返生”培训比率。组织教师利用节假日,动员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的“双返生”到职业中专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或上高职单招班,学习技能。今年上半年,就业技能培训贫困户200人;“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贫困户208人;“两后生”技能学历教育120人;参加普通高职单招考生81人,本科录取76人,本科上线率93.8℅,再创历史新高。二是需求驱动,优化专业设置。按照产教融合、企业需求,开设矮砧苹果田间管理与作物技术、西瓜栽培技术、家政服务、焊工等短训专业以及学前教育,电商物流,高职单招等学制专业。三是就业拉动,推动创业就业。积极与海信、TCL、陕汽等大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用工企业建立长期用工协议,为贫困学生就业创业创造更多机会。县职业中专毕业生在海信、TCL、陕汽等大型企业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5月22日为全市职教扶贫工作推进会提供现场、千阳职教扶贫经验在全省职教精准扶贫推进会上交流、推广。
二、抓拓展,切实做靓四个特色动作
教育脱贫一手牵着学生、一手连着家庭,贫困学生成长,既离不开学校的关爱,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为此,他们深入开展教师大家访活动。通过家校互动,进一步拓展了教育脱贫的空间,提升了教育脱贫的内涵,促进了教育脱贫向纵深发展,有力地拉近了教育工作者与贫困户和贫困学生的感情,增强了做好教育脱贫的热情和动力,使教育脱贫工作更接地气。
1.资助政策进农户。为进一步提升贫困户家庭对资助政策、学生受助情况的知晓率。全县统一印制“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单、资助政策汇编、贫困学生教育帮扶手册”等资料各4000余份。组织全县教职工深入全县3293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中,将贫困学生资助情况入户明白卡贴在了家庭醒目位置,并耐心细致的宣讲资助政策及学生受助情况,使贫困户对资助政策心领神会、入心入脑,对学生受助情况清楚明白、心无疑虑。
2.控辍保学进农户。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负责制,把责任落在学校,重心放在贫困家庭。研究出台“控辍保学实施办法,责任追究制度”。县镇校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靠实工作责任。对有辍学动向的学生,采取教师包抓、学校主抓、县局督办的形式,从思想上感化、学习上帮助、生活上照顾,千方百计进行劝导。对辍学流失学生,结合家访,向辍学学生家长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学生辍学对家庭、社会的危害,教育和动员家长进行劝返。截止目前,全县控辍保学巩固率98℅,5名辍学学生已全部做出了返校承诺。
3.爱心帮困进农户。针对残疾学生、重大意外事故家庭学生和重大疾病学生上学难实际,采取发动广大师生捐资、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捐助、学校领导及时上门慰问等措施,确保陷入困境的学生安心上学。按照“一帮一或一帮多”形式,全县师生结对帮扶贫困学生646对,关怀亲情缺失学生469人,师生捐款资助贫困学生438人12.36万元,争取社会资金185.6万元。其中为千阳中学白血病患者刘少杰同学捐款4.2万元,为南寨中学孤儿周博鑫同学捐款2000元,没有学生因贫失学。
4.辅导释疑进农户。针对贫困家庭学生家长在资助政策、家庭教育、报考志愿及用工信息等方面的疑惑,组织教职工利用家访,进村入户为326名贫困户宣讲资助政策、职教技能培训政策,并提供、解答招工用工、学生资助、技能培训等信息。为用足用活国家对六盘山片区贫困学生自主招生和专项计划招生两项惠民政策,千阳中学采取分批召开贫困学生大会、家长大会讲解、印发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等形式,向贫困学生家长和毕业生宣讲自主招生政策,千阳中学和职教中心老师对59名贫困学生面对面填报志愿,使56名贫困学生实现了低分高录。
三、抓提升,精心做好四个创新动作
教育脱贫不只是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给贫困学生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立志扶智。通过对贫困学生心理上进行关爱,弥补亲情缺失,克服自卑新历,培养勇敢的心,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和劳动技能,培养自我造血能力。同时,还要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为贫困学生创业就业搞好服务。
1.做义务家长。教育扶贫的本质是对贫困学生的感情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家庭情感缺失、生活习惯培养、道德品质养成方面的缺失现实问题,选派优秀教职工268名为全县374名农村“留守儿童”、115名“单亲家庭”子女当“义工爸妈”。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情感交流、文体活动、心语表白、网络连心桥”等关爱行动,使他们幸福成长、快乐成长。全县87名教师志愿担任8所留守儿童家园辅导员,利用节假日,为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辅导课外知识、开展心理疏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2.做义务家教。把提高贫困学生学习成绩作为教育扶贫的重中之重。针对贫困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善于思考、造成学习成绩较差等问题。通过开展绘画、书法、演讲等艺体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晚自习等对贫困学生进行重点辅导。高崖镇中心小学闫俊杰老师充分利用学生晚上就寝前时间,坚持天天为10余名贫困学生辅导学业。今年该校六年级毕业班总体成绩高于塬区乡镇。
3.做义务培训。通过大家访活动,发现贫困家庭学生不仅经济上贫困、更主要是精神上贫穷,主要表现:如不重视孩子教育方式、不懂对孩子的教育。坚持家校互动、共同发力,提高贫困户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依托家长会、微信、手机APP和家庭教育大讲堂等载体,对贫困户学生家长进行“如何做优秀家长、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专题培训,使贫困学生家长更重视、更懂得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南寨中心幼儿园利用手机APP,开辟“微家园”与贫困幼儿家长随时互动,帮助家长教育孩子,受到了家长的肯定。全县累计开展做优秀家长、助孩子成长培训会28场次,培训贫困学生家长832人次,该县贫困户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更加重视。
4.做义务职介。把贫困学生实现创业就业作为教育脱贫的重要目标。县职教中心组织教师进村入户、镇村设点,大力宣传国家贫困学生技能培训、就业各项优惠政策。想方设法动员贫困学生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并积极向海信、TCL、鑫兴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宝鸡及时雨家政服务等企业推介本校学生务工、就业,帮助所培训的贫困户子女和贫困户尽可能实现就业创业。近年来,先后组织869名学生到浙江海信空调集团、昆山立讯电子公司等企业开展工学实习,月工资可达3000—6000元。城关镇侯家坡村贫困学生武保强,2015年在我县职专钎焊专业班培训毕业后,现已成为上海一私人钎焊实业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月纯收入6000多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送:省教育厅,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市扶贫办
各县区教体(文教)局,局直各单位
局各领导、各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