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辖7镇65个行政村,13.4万人,是六盘山片区贫困县,也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032名。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实践表明,给钱给物“接济式”“输血式”的扶贫无法从根本上斩断穷根,只有从扶志扶智入手,开展“造血式”扶贫,帮助贫困家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才能彻底脱贫。千阳县突出扶贫扶志,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真情关爱为基础,以家风传承为根本,以素质提升为关键,以技能培训为抓手,为贫困家庭孩子学习、成长、进步,实现人生梦想撑起一片蓝天。
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扶贫扶志的核心。把贫困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自信心培养作为工作重点,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二是积极实施“德润魅力千阳·书香燕伋故里”德育行动六大活动。三是推行贫困学生学习、生活、卫生、劳动、安全、健体、节能和文明礼貌“八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班级、进社团、进宿舍。在贫困学生中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多形式的德育扶志活动,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使贫困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张家塬镇中心小学利用暑期时间,组织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到宝鸡市父母务工现场与父母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父母的艰辛,让孩子挺起脊梁,逆境成长,坚定立志成才,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决心。千阳中学贫困生蒲佳璐一度时期产生自卑、厌学心理,后经老师鼓励,她坚定必胜志向,奋起直追,学习成绩迅速提升,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去年考入复旦大学。
二、把真情关爱作为扶贫扶志的基础。突出对贫困学生的真情关爱和真心帮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困难,点燃人生梦想。一是教师帮扶激发自信。在全县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四进四做”送温暖结对帮扶活动。全系统1378名教职工与3032名贫困家庭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开展资助政策进农户、控辍保学进农户、爱心帮困进农户、辅导释疑进农户,动员广大帮扶教师自愿做义务家长、做义务家教、做义务培训、做义务职介活动,印发教育扶贫政策宣传资料6000多份,捐款捐物价值32.9万元,举办家教培训54场次,为152名贫困家长义务介绍工作岗位。二是双百工程温暖童心。依托“双百工程”,积极联系宝鸡职业技术学院17个部门与全县15所农村小学结成帮扶对子,重点帮扶231名贫困留守儿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苏陕协作点亮希望。通过苏陕协作,累计争取助学捐款100万元,资助深度贫困村和特困家庭学优生、大学生965人,给予每人1000-1500元资助。四是加大救助排忧解难。重新修订县级高等入学资助办法,特别将贫困家庭高职单招生纳入资助范围,给予每人一次性2000元教育资助。针对部分建档立卡家庭同时有两名以上在读大学生就读,经济困难的实际,在享受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再给予每个家庭每年5000元的教育资助。千阳县职业中专贫困学生李波,父亲外出务工时因病去世,母亲在悲痛中也相继离世。面对家庭沉重打击,在李波同学准备退学之际,学校领导和老师多次登门,耐心教育和疏导,使他重拾自信,发奋图强,成功考入了宝鸡文理学院,并获得各类资助、捐赠1.8万元。
三、把家风传承作为扶贫扶志的根本。良好家风影响孩子一生。教育扶贫一手牵着学生,一手连着家庭。我们针对贫困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长不重视、顾不上和不懂得教育的问题,实施家庭教育绿荫计划,全县教育扶贫扶志学校18个,建立家长义工队伍,聘任义工家长2400多名,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80余次,向贫困学生家长宣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好家风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教给贫困孩子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燕伋小学坚持每年开展“传承好家风,评选好家长”活动,表彰优秀家长58人次。崔家头小学五年级学生李佳旺,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离异,因无人照顾而辍学。学校成立帮教小组,帮助李佳旺洗衣服、洗头,并购买学习用品,补习功课。帮扶老师的真情感化了李佳旺患有精神病的父亲,每天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李佳旺感动地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一名医生,一定把父亲的病治好!”。
四、把素质提升作为扶贫扶志的关键。知识改变命运。贫困家庭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家庭就有了希望。我们坚信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为此,在全系统竖起抓教育质量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出台了中小学教育质量、骨干教师、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激发全县教职工献身教育脱贫内生动力。二是提升教育质量。广大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贫困户学生辅导释疑,让贫困生和其他同学同步学习,共同进步。连续多年千阳普通高考和高职单招录取比率位居全市第一方阵,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想。三是培育创新精神。注重从小培养贫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每名贫困学生参加1-2个社团活动,掌握1-2项技能,52.8%的贫困家庭学生参加了市上的科技创新和艺体竞赛活动。全县有106项学生小发明创造获得国家专利,连续两年荣获宝鸡市中小学生合唱艺术节初中、小学组一等奖。
五、把技能培训作为扶贫扶志的抓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扶贫的关键是培养贫困学生的一技之长。一是优化专业设置。县职业中专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靶向培训的思路,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坚持调整专业设置,做强电子电器、计算机、电商物流等7个优势专业,使贫困学生劳动技能培训更加贴近市场用工需求。二是统筹培训资源。整合扶贫、人社、农业、畜产、教育等行业贫困劳动力培训,开设果业、焊接、刺绣、家政等培训项目,提高全县劳动者素质和脱贫技能。借助“新沂·千阳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派遣贫困学生赴新沂开展电子商务培训。近三年来开展“双返生”培训650人,雨露计划培训615人,贫困家庭技能培训148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1577人次。三是促进创业就业。积极与大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坚持带领学生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展工学实习,与用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用工协议,三年来,累计帮助贫困学生和贫困劳动力实现创业就业4200人。县职业中专培训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贫困学生平均每月工资在4000--5000元,有的达到7000元以上。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