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教育简报
第6期
(教育扶贫)
宝鸡市教育局编 2019年4月12日
千阳教育扶贫“+”在行动
——千阳县教育扶贫综合典型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千阳县地处关中西部,属六盘山片区贫困县、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辖7镇65个行政村。近年来,该县把发展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按照“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山区县办强教育”思路,下足绣花功夫,在全力打造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教育管理,一流的工作机制,培养一流的学生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控辍保学,扶志扶智扶技,走出了一条具有千阳特色的教育脱贫之路。
“7+1”,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刚性要求,“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是贫困县退出的底线要求。千阳县围绕“一点双线”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突出“家长”这一关键点,坚持推行县长、镇长、村长“行政线”和局长、校长、师长“教育线”的双线保障,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上。该县把责任督学和结对帮扶教师两支力量纳入实施控辍保学的末端神经,责任督学履行控辍保学督政督学职责,全县22所义务教育段中小学设立责任督学44名,挂牌公示联系电话,在校门口设立控辍保学信箱,不定期入村、入户、入校走访,了解掌握辍学学生信息,充分发挥督政、督学的作用,协调解决控辍保学中的难点问题。崔家头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某,父母离异,父亲患有精神病,孩子面临父亲阻止他上学、生活无人照顾、担心在学校被同学歧视等多种压力。责任督学罗永平、张发科在入村走访时及时获取信息,迅速与镇政府和村委会取得联系,协调镇政府镇长、司法干事、村主任上门给家长讲政策、做工作,李某的家长终于同意支持孩子上学。另一边,责任督学也将信息及时与学校对接,校长杨红昌、帮扶教师吕洋多次上门走访动员,李某同学学业得以继续。为做好该生的稳控,吕洋老师自愿、义务给李某洗衣服、洗头、购买学习用品、照顾生活,李某父亲病情很快得到好转,每天将孩子送到学校。李某感动地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一名医生,一定把父亲的病治好!”。重点关注和保障特殊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按照“零拒绝,全覆盖”的要求,对全县25名义务段适龄重度残疾学生根据每个残疾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实行一人一策,坚持送知识、送爱心、送政策,采取康教结合、心理疏导等不同措施送教上门,让残疾学生融入到社会,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感受到教育帮扶的真情,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孩子没有被社会遗忘。在脱贫道路上,全县不落下一个义务阶段适龄儿童。
“8+2”,培养孩子一颗勇敢的心
扶贫先扶志,育人先育德。孩子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有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质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针对贫困户家庭家长外出务工,对孩子教育不重视,孩子亲情关爱缺失,家庭教育缺失,成长环境比较差,文明卫生习惯缺失,自信心不足,内生动力缺失的问题,结合贫困学生处于身体发育成长期、行为习惯养成期和道德品质塑造期的实际,千阳县坚持扶贫扶志从孩子抓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紧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县中小学扎实推进养心润德的生活、卫生习惯,言行修德的文明、安全习惯,勤奋砺能的学习、劳动习惯,感恩励志的节能、健体等8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改变命运的内生动力和决心。全县乡村少年宫、儿童成长家园实现了全覆盖,建立音乐舞蹈、创造发明、劳动技能等学校艺体社团432个,要求每一位孩子参加2个社团组织,掌握2项艺体才能,全县贫困学生全部参加社团活动。燕伋小学贫困学生陈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就像一只“丑小鸭”,游离在同学和班级活动以外,在老师的精心开导帮助下,通过“8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2个”社团活动,熟练掌握了演讲、舞蹈两项才艺技能,现如今,她在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脱颖而出,多次担任大型活动的主持人。一个自卑、不善言辞的女孩如今变得活泼开朗,阳光自信。全县52.8%的贫困学生参加了市上的科技创新和艺体竞赛活动,106项小发明创造获得国家专利。在宝鸡市中小学生合唱艺术节上,千阳县连续两年荣获中学组、小学组一等奖。
“1+1”,圆每个贫困学子的成才梦
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引导和帮助贫困学生成功成才作为教育脱贫的分内工作,通过普通高考和高职单招两条通道,圆学生成才之梦,实现贫困家庭脱贫之梦。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千阳县中小学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千阳县中小学教育质量考核办法》《千阳县骨干名师考核管理办法》,在教育系统坚决竖起抓教学提质量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把三项机制和追赶超越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对教育系统考核奖励提供特殊优惠政策。全县每年用于教学质量综合考核、争先进位和教学标兵奖励资金达到300多万,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工作热情。广大教师利用晚自习、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为贫困学生免费辅导,下大气力提高贫困生的学习成绩。连续五年,千阳县普通高考位居宝鸡市第一方阵,累计考入二本以上院校20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占37.7%,百余名贫困家庭学生录入全国知名大学。千阳中学贫困生蒲某某一度时期产生自卑、厌学心理,后经帮扶教师鼓励,科任教师单独辅导,她坚定必胜志向,奋起直追,学习成绩迅速提升,2016年被评为陕西省“三好学生”,2017年成功考入复旦大学。蒲某某的成长历程,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千阳县高职单招连续两年最高分和本科上线率均居于全省前列。2018年参加高考单独招生考试113名考生,二本上线101人,上线率89.4%,二本及以上录取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占27.6%。县职业中专贫困学生李某,父亲在2016年外出务工时患急病医治无效去世,母亲在悲痛中也离开了人世。面对家庭沉重打击,在李某同学准备退学之际,学校领导和老师多次登门,耐心教育和疏导,他重拾自信发愤图强,考取了宝鸡文理学院,并获得各类资助、捐赠1.8万元。千阳这样一个山区小县办出了有质量的教育,被誉为“宝鸡教育的千阳现象”,为贫困学生改变命运提供了更广阔的出路。
“7+X”,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千阳县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功能,全面落实“7+X”职教培训方案,培养“学历+技能”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7”即: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县职教中心坚持面向市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做强电子电器、计算机、电商物流等7个优势专业,培养适应千阳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建设者。县职教中心创建为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000多人,中职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成绩稳居全市前列。2018年两名学生荣获全国中职技能大赛三等奖,学校总成绩位居全国第二十五位。“X”即:聚焦脱贫产业增收,县职教中心统筹扶贫、人社、农业、畜产、教育等行业贫困劳动力培训,开设果业、焊接、刺绣、家政等培训项目,提高全县劳动者素质和脱贫技能。近三年来开展“双返生”培训650人,雨露计划培训615人,贫困家庭技能培训148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1577人次,促进创业就业4200余人。积极与大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先后派学生到浙江海信空调集团、昆山立讯电子公司等企业开展工学实习;与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用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用工协议,培训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贫困学生平均每月工资在4000--5000元,有的达到7000元以上,实现了“培训一技、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造福一方”的培养目标。城关镇新兴村贫困群众张某某,参加烹饪专业培训后,在家自办农家乐,月收入1万多元,实现一人创业全家脱贫。张家塬镇文家坡贫困群众张某某,全家四口人仅靠务农、生活难以维持。该生在千阳县职业中专钎焊班毕业后,在上海龙工集团造船厂就业,月工资8000元以上,一家人因为他的成功就业而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