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报名方式有什么变化?
答:按照陕西省“教育入学一件事”改革要求,我市2025年义务教育学校报名招生全面启用陕西“教育入学一件事”系统,实行报名、材料审核、录取“线上一网通办”。家长(或其他监护人)需通过“陕西政务服务网”或手机“秦务员”APP、支付宝“秦务员”小程序,完成实名注册登录,选择“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再选择“教育入学一件事”,根据指引进行网上办理。
2.如何查询县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政策及学区划分?
答:登录宝鸡市教育局网站,在“本市新闻”查看2025年7月8日公布的“宝鸡市2025年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及学区划分”,或在县区官网、官微上查询本县区招生政策及学区划分情况。
3.我的孩子已年满6周岁,我必须在陕西“教育入学一件事”系统报名登记吗?
答:是的。今年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实行网上报名、网上录取,适龄儿童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须在规定时间登录该平台报名登记。其中: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各类优抚对象子女以及网上报名未录取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在县区教体局设立的现场报名服务站点办理。网上办理有困难的群众可到现场报名服务站点,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完成网上报名工作。
4.我能为孩子填报几个入学志愿?
答:只能填报1个,孩子的身份证号码是唯一检索信息,省内各地市间同样不能兼报。
5.我是三孩家庭,想在同一所学校就读,该怎么办?
答:凡持有《宝鸡市三孩家庭证》的三孩家庭在全市范围内享受以下优待政策: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优先保障同校就读,第三个及以上子女参照优抚对象子女享有入园入学优待。
6.公办学校招生规则是什么?
答:按照“户籍登记为主、住房登记为辅、就业经营补充”的原则,由县区教体局对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按批次依次录取。如果录取至某个批次其报名人数大于招生计划,则由县区教体局统筹就近安排学位。
7.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批次如何划分?
答: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按以下8个批次进行,各县区具体招生录取办法见县区《实施方案》。其中:
第一批次:烈士子女、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子女、现役军人子女、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伤残警察子女、在职消防救援人员子女和其它符合优待政策人员子女。
第二批次:新生或法定监护人在学区内有房产,户籍登记地址与房产地址一致且实际居住的。
第三批次:新生及法定监护人户籍长期(六年以上)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户籍上并共同居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学区内有房产且房产地址与户籍登记地址一致的。
第四批次:新生具有学区范围内户籍,因拆迁等原因无学区内房产的。
第五批次:新生具有学区所在县区户籍,新生或法定监护人在学区内有房产且实际居住,但房产地址与户籍登记地址不一致的。
第六批次:新生不具有学区所在县区户籍,新生或法定监护人在学区内有房产且实际居住。
第七批次:新生具有学区所在县区户籍,新生及法定监护人在学区内同一地址连续单独承租居住的。
第八批次:新生不具有学区所在县区户籍,新生及法定监护人在学区内连续承租居住且合法稳定就业的。
8.“教育入学一件事”报名平台中的报名类型是录取批次吗?
答:不是。“教育入学一件事”报名平台中的报名类型与招生批次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9.我的孩子户籍在扶风县并有住房,我在渭滨区某小区购买了住房,我能填报金台区的学校吗?
答:不能。您可以根据户籍填报扶风县学区内学校,或根据住房填报渭滨区学区内学校。
10.我是一名进城务工人员,现在租房居住,我该怎样为孩子填报学校?
答:您可以根据居住证(或住房)地址所在学区,填报1所小学或初中,选择相应类型进行报名。
11.我填错了孩子的报名信息该怎么办?
答:报名信息是学校录取适龄儿童的重要依据,务必认真填写,并确保填写的资料真实、准确。报名平台开放期间,您可以不限次登录修改,报名平台关闭后则不能修改。因填写虚假、错误信息,造成的后果由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负责。
12.我需要向报名平台上传户口簿、房产证等资料吗?
答:报名过程中,需准确填写户籍、房产等信息,按提示上传相应佐证资料。网上报名结束后,报名系统将通过户籍、房产、社保等大数据信息,比对查证您填报的信息内容,符合条件的将直接录取并通知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信息不实的取消录取资格,并按照相对就近原则统筹安置。对不能查证的,由县区教体局安排进行现场审查和录取。
13.我能填报民办学校吗?
答:在民办学校公布的招生范围内可以填报。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报名、同步招生、同步录取,未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学生由所在县区教体局统筹安排学位入学。
14.报名完成后,如何查看录取结果?
答:县区审核结束后,录取结果可在“秦务员”或“陕西政务服务网”首页直接查看。也可通过手机短信或招生平台“查看我的信息”功能进行查询。
15.如何做到“阳光招生”?
答:全市义务教育招生工作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招生纪律的“十项严禁”和省教育厅有关要求,通过官方网站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家长关注招生政策,不偏听偏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家长焦虑心理,散布虚假招生入学信息,充当“学托”“教育掮客”进行诈骗,家长切勿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