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传承的鲜活载体,凝结着先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承载着尊农爱农、勤劳质朴的精神基因,是涵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宝贵教育资源。近年来,千阳县立足县域特色,深挖农耕文化育人价值,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农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田间地头悟农理、在劳动实践增本领,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千阳特色的劳动育人之路。
一、活化村馆资源,在文化浸润中厚植爱农情怀

乡村是农耕文化的原生土壤,村史馆则是储存农耕记忆、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千阳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将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县域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打造了部分村史馆这一文化地标。这些村史馆内,农耕文化展区成为核心板块,犁、耙、耱、耧、掀、镰等传统农具按历史脉络有序陈列。一件件实物带着岁月的痕迹,立体呈现了千阳县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馆内还通过老照片、文字史料、场景复原等形式,生动再现了传统耕作流程、节气民俗、农家生活等场景,让农耕文化可看、可触、可感。
为充分发挥村史馆的育人功能,千阳县组织各中小学以“就近就便、分批分次”的原则,带领学生走进村史馆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在专业讲解员或乡村老艺人的引导下,学生们仔细观察各类农具的构造,聆听农具背后的农耕故事,亲手触摸布满老茧的木犁把手,了解“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规律。在“农具使用体验区”,学生们在指导下尝试操作简易农具,感受传统农耕“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让学生深刻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深刻内涵。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学生们不仅系统了解了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尊农爱农的情感、吃苦耐劳的品质、勤俭节约的习惯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打造实践阵地,在躬耕实践中锤炼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实践体验,千阳县各中小学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空间,构建起“校园农场+校外基地”双轨并行的实践阵地体系。在校园内,各学校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开辟“开心农场”“农耕实践园”,划分班级责任田,让学生实现“不出校园能农耕”。在校外,通过租用乡村耕地、对接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建立标准化劳动实践基地13个,覆盖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等多个种植品类,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农耕实践平台。
为确保劳动实践有序有效开展,各中小学结合地域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规律,明确各学段实践目标和内容。春季组织学生参与耕地、育苗等农事活动。夏季开展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掌握病虫害绿色防控技巧。秋季聚焦收割、脱粒、晾晒等丰收环节,体验粮食归仓的喜悦。冬季则安排农产品加工等实践内容,提升综合劳动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农作物生长过程,记录气象变化对作物的影响,开展“小小农学家”探究活动,形成“以知促行、以行补知”的良性循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学生们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类农作物的种植技能,更在出力流汗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培养了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良好品质。
三、深化课程融合,在系统教学中传承耕读文明

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千阳县严格落实国家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确保全县中小学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推动农耕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将耕读文化元素有机融入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多个学科,实现“一科一特色、科科有劳动”。语文课堂上,学生诵读与农耕相关的诗词歌赋,撰写劳动日记和心得体会。数学课堂上,通过计算农作物产量、测量土地面积,提升应用能力。科学课堂上,探究植物生长原理、土壤成分等科学知识。美术课堂上,以农具、农作物为素材开展绘画、手工创作,让耕读文化在学科渗透中落地生根。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分层设计农耕教育内容,形成梯度化育人体系。小学阶段重点开展“耕读文化动手做”活动,通过模仿农事操作、制作农耕手工艺品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耕读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对农耕劳动的兴趣。中学阶段聚焦“耕读文化阅读与思考”,组织学生研读农耕文化典籍、调研传统农业习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耕读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此外,各学校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通过举办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开展劳动成果展示交流、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劳动风采的平台。在系统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们逐步实现“知农事、敬自然、勤四体、明道德、善思维”的成长目标,深刻领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
四、聚焦课后服务,在社团活动中培育劳动品质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千阳县将劳动教育作为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推动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全县中小学普遍成立劳动社团,涵盖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各劳动社团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按照“自主选择、兴趣驱动、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课后服务成为培育劳动品质的重要阵地。
在生产劳动中,围绕农耕实践开展专题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初加工等劳动,提升生产劳动技能。在服务性劳动中,开展“爱心助农”“农耕文化宣传”等志愿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增强劳动价值感。同时,社团活动注重劳动精神的培育,通过学习劳动模范事迹、开展劳动精神主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在社团活动的浸润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实用的劳动技能,更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了胸怀乡土、报效家国的价值追求,为健康成长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五、链接现代农业,在研学实践中激发成长动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千阳县农业发展迎来转型升级,海升、华圣、绿源等大型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相继落户,打造出千阳红苹果、千阳果苗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绿色农业品牌。为让学生感受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各中小学主动对接现代农业企业,组织学生开展“走进现代农业”研学活动,搭建起传统农耕与现代文明沟通的桥梁。
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们走进企业种植基地,参与果树修剪、疏花疏果、采摘包装等田间劳作,感受标准化种植的精准高效。走进现代化生产车间,参观农产品加工流水线,了解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见识智能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走进产品展示中心,学习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知识,认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广阔前景。通过与现代农业的近距离接触,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的巨大差距,直观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了热爱科技、热爱劳动、奋发学习的热情。
千阳县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不仅丰富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更构建起“文化浸润、实践锤炼、课程支撑、社团拓展、研学赋能”的综合性劳动教育体系,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千阳县教体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