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本市新闻

【建功“十四五”教育谱新篇】走出大山看世界,归来建设新家乡——麟游县教育资助托举山里孩子的梦想之路

来源:宝鸡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5-11-19 08:30

2025年8月12日,骄阳似火,一辆满载希望的大巴缓缓驶入麟游县城。车门开启,30张晒得微红的小脸跃入人们视线。孩子们叽叽喳喳,眼里闪着光,仿佛把整个北京的星河都装进了书包。

“妈妈!我看到天安门了!真的好大!”

“老师,北大图书馆比我们学校还大!”

“我以后要当飞行员,开着歼-20保卫祖国!”

这是麟游县第三届“走出大山看世界”北京研学团凯旋的动人场景。六天前,这群来自渭北高原的孩子,从海拔1300米的山区启程,穿越千山万水,走进首都北京;六天后,他们带回的不只是照片与纪念品,更是一颗颗被理想点燃的心灵。

而支撑这场远行的,不仅有孩子们的渴望,更有一张覆盖全学段、贯穿成长路的教育资助网——它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出身贫富,都有机会“走出大山看世界”,更有底气“归来建设新家乡”。

一张补助单,托起一个孩子的童年

刘星宇,11岁,酒房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他的家在麟游县一个偏僻的小山坳里,父亲患病,母亲务农,全家依靠低保维持生计。然而,从幼儿园起,政策的阳光便照进了这个家庭。

学前三年,每年享受困难幼儿生活补助750元,累计受助2250元;进入小学后,每天都能吃上一顿5元标准的营养早餐——牛奶、鸡蛋、热菜、热汤,全年200天,风雨无阻。“十四五”期间,像刘星宇这样的孩子,在麟游已有成千上万。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麟游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883.64万元,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五大类十三项资助政策,惠及学生达14.3991万人次。其中:2629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享受生活补助99.4万元,政策覆盖率达在校幼儿的47.8%,实现“应助尽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投入2103.6万元(县本级财政承担701万元),惠及4.4445万人次,让“热饭热汤”成为山区孩子的日常;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及非寄宿生均享受生活补助,真正实现“上学零负担”。

“以前总怕娃吃不饱、穿不暖,现在顿顿有肉有奶,书本免费发,连研学都全免。”刘星宇的母亲动情地说,“读书,再也不用愁钱了。”

一次远行,推开世界的门

此次北京研学之旅,由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资金全额支持,所有费用由政府“兜底”。但对麟游县教体局而言,这并非一次偶然的福利,而是教育资助“全链条”中关键的一环。

“资助不是简单的‘发钱’,而是‘托举’。”麟游县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李靖说,“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从入园到大学,每一步都有支撑,每一次成长都有力量。”

2025年,刘星宇以优异成绩入选第三届研学团。同行的30名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家庭,100%享受过各级教育资助。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命运的“破界”。

六天行程精心设计: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聆听百年学府的奋斗故事;在中国航空博物馆,仰望歼-10、运-20,触摸“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在故宫红墙下,听老师讲述“何以中国”;在长城烽火台,齐声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我第一次知道,书上的字,是真的能变成路的。”刘星宇在日记中写道。

一条贷款,铺就通往大学的路

在麟游,资助的终点,不是中学,而是大学。

“十四五”期间,县教体局联合金融机构,全面落实高等教育阶段资助政策:287名困难大学生获得一次性入学救助,资金达206.4万元;2012名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金额2561.4万元,实现“应贷尽贷”;争取社会资助资金166.2万元,惠及1712名学生,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资助格局。

“我靠助学贷款上了宝鸡文理学院。”毕业于麟游县中学的张婷说。她曾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圆了大学梦,如今反哺家乡,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资助一个孩子,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麟游县教体局局长刘文斌说,“我们不仅要让他们‘上得起学’,更要让他们‘走得更远’,最终‘回得来’。”

一堂课,不在教室,而在山河之间

这场研学,更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行走的思政课”。

在天安门广场,孩子们凌晨四点起床,只为看一次升旗仪式。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许多孩子默默流泪。“那一刻,我懂了什么叫‘祖国’。”一名女生在分享会上说。

在圆明园遗址,带队老师蹲下身,指着残破的石柱问:“孩子们,为什么这里只剩下石头?”沉默片刻,一个男孩举起手:“因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强大。”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他们看到毛泽东同志在煤油灯下撰写《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手稿。“原来伟人也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从读书、思考、奋斗中走出来的。”一个孩子在研学日记中写道。

“教育不是关起门来灌输,而是打开门去看见。”带队教师韩素玲感慨,“当孩子站在天安门广场,站在北大图书馆,站在歼-20面前,理想信念的种子,自然就种下了。”

一场改变,从“我想看看”到“我要回来”

变化,悄然发生。

研学归来,孩子们变了:刘星宇开始每天晨读英语,说“我要考北京的大学”;一名曾沉迷手机游戏的男孩,把床头贴上了歼-20的海报,梦想当一名航空工程师;几个女生自发组织“读书会”,共读《少年中国说》《红星照耀中国》。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的志向不再是“逃离大山”,而是“回来建设家乡”。

“北京很美,但我的根在麟游。”一名学生在分享会上动情地说,“等我学成回来,要修更多路,建更多学校,让以后的孩子不用走那么远的路。”

一个承诺,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十四五”以来,麟游县始终坚守“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五年间,教育资助政策不断提标、扩面、增效: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应助尽助”;高中、中职教育全面免除学费;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健全,从“入学资助”到“在校助学”再到“毕业帮扶”,全程护航。

越来越多家庭选择让孩子留在家乡读书,“择校热”明显降温。教育公平的阳光,正照亮更多山里孩子的前程。

未来可期:让每一颗童心都看见光

2025年,麟游县成功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已通过省级评估,正等待教育部网上认定。

但县教体局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公平,不仅是“有学上”,更是“有梦可追”。

下一步,麟游县将推动“研学+”育人模式常态化,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同时进一步优化资助体系,探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档案”,实施精准动态管理;加强资助育人,开展“感恩教育”“励志讲堂”“榜样引领”系列活动;拓展社会资助渠道,鼓励企业、乡贤设立专项助学基金。

“我们无法让每个孩子都立刻走出大山,”刘文斌说,“但我们可以让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条通往山外的路。”

尾声:一张照片,一个承诺

在刘星宇的书包里,珍藏着一张他在天安门前的照片。背面,他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2025年8月10日,我看到了天安门。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到北京,然后回来,好好建设我的家乡。”

一条研学路,连起山外的世界,也连起山里的未来。

在麟游,教育正以最温柔的方式,点亮一个个梦想,托起一代代希望。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被看见,每一份梦想都被托举。因为他们知道:走出大山,是为了看得更远;而归来,是为了让家乡变得更好。

(供稿单位:麟游县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