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鸡市教育督导工作紧扣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坚持“以督促建、以导促优”工作原则,切实发挥教育督导“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作用,找准抓实“双创”督导、学校评价、质量监测三个着力点,用心用力念好“督、导、改”三字诀,持续深化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一是强化“督”的权威,筑牢质量保障压舱石。教育质量是立教之本、发展之基,教育督导始终以破解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管理痛点和实施难点,充分发挥“督”的刚性约束作用,为教育质量提高规范突围路径。健全标准体系,规范督导流程。积极出台《宝鸡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若干措施》,不断完善全市教育督导评估标准,使督导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优化督导工作流程,从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到结果反馈、整改复查,形成管理闭环,确保督导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聚焦“两项创建”,实行精准督导。先后建立“一把手”负责等四项制度,指导全市各县区建立工作台账,以长期推进、短期突破、县校同步为模式,逐步形成了年初摸底、督促整改、申报审核、实地督查、工作通报的工作闭环,累计开展市级督导32次,督评学校945所。截至目前,凤县已命名为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县,麟游县命名为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县,扶风、千阳、凤县、太白四个县已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初审,麟游县、陇县、千阳县正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认定申报中。做好专项督导,优化育人生态。紧密围绕规范办学行为、“双减”政策落实、校园安全稳定等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常态化、专项化督导检查。通过深入校园、走进课堂、查阅资料、访谈师生等方式,精准把脉教育发展现状,近年来及时发现解决影响教育质量的突出问题1540余件,强化跟踪回访,形成有力震慑,推动各地校切实履行教育职责,不断优化育人生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是优化“导”的服务,激发内生发展新动能。督导不仅是“体检”,更是“导航”,教育督导注重强化“导”的指导帮扶功能,变外部压力为内生动力,赋能学校与师生发展。深化专业引领,助力内涵提升。组建由资深教育专家、名优校长、骨干教师构成的164名市级督学队伍,深入教学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诊断、教研指导等活动。帮助学校分析优势与不足,厘清发展思路,在课程建设、课堂改革、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培育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和建设性意见。推广典型经验,促进共享共进。在督导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挖掘各地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管理创新、特色创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促进全市教育协调发展。我市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被《光明日报》专题报道,千阳县责任督学督导案例入选国家优秀督导案例集,充分发挥优秀实践的辐射引领作用,营造比学赶超、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搭建沟通桥梁,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发挥教育督导连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社会各方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关注社情民意,及时回应家长和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切,通过督导反馈,助力“好家风·好家长”家庭教育绿荫计划,推动“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凝聚起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三是深化“改”的广度,提高督导效能增长点。当前教育发展新形势,对持续推进教育督导改革创新,提升教育督导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完善聘任、培训、考核和管理相关配套制度,努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严谨的责任督学队伍,严格挂牌准入、履职行为和督导程序,实现责任督学全覆盖。全市市县两级督学队伍中骨干教师等专业人士占比已超过75%。创新督导方式方法。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依托教育督导管理平台,实现线上督导与线下督导相结合,提高督导工作的实效性和精准度。支持指导部分县区引入或开发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巡课系统,积极打造AI赋能教育督导新范式。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督导评估的客观性和公信力。强化评估监测功能。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区域基础教育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监测,全市近年来共完成各类监测56次。协调指导国家、省级样本县区完成数据核查、人员培训、测试准备等各项工作,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深度分析和运用,为教育决策、教学改进和资源优化提供科学依据。2025年上半年,助力扶风县顺利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省级评估验收。
全市教育督导工作聚焦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两个重点任务,通过以“督”提质、以“导”赋能,全面提升教育督导实效。目前,全市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5.12%,优质幼儿园占比64.5 %;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县域内校际办学条件、师资配置、学业质量差异系数均达到优质均衡标准,为全市教育高质量打开了新局面。
(供稿单位:市教育局教育督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