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凤关镇位于秦岭腹地,凤县西南部,总面积726.1平方千米,辖12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全镇常住人口11870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务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各村的主力军,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生产生活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收效甚微,群众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中央的涉农政策更是知之甚少。面对困境,留凤关镇党委、镇政府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理念,以镇社区学校为龙头,以村社区教育学习点为枢纽,以村幸福院为阵地,组织12个村举办“关上说事”农民学习会。“关”上事“关”上说,以拉家常的方式,学讲话、宣政策、讲技术、传新风、议发展、解难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解决农民朋友急难愁盼问题。自2022年以来,留凤关镇12个村每个月开展一次学习会,围绕项目建设、安全生产、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耕地保护、就业医保等重点工作,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在学习会上“说”出了乡村新景象。
院坝里“说”政策
一是听民声,解民疑。这一天是留凤关村农民学习会时间,也是村幸福院活动的日子,老人小孩齐聚一堂。村党支部书记伍子航说:“各位乡亲,今天把大家召集在这里召开‘关上说事’农民学习会,一是向大家宣讲当前的一些惠民政策,二是讨论如何更好的建设我们的村庄,三是想听听大家的心声,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凤县留凤关镇留凤关村的小院坝今天格外热闹,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会正在召开。
“我的居民养老保险已经交够了十五年,年龄没满60岁,还用再继续交吗?”留凤关村群众陈建强急切的问到。
“最近正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中缴费时间,大家肯定都有这个疑虑。趁着学习会这个机会,咱们坐在一起好好研究研究。”留凤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伍志航为大家现场解答。“居民养老保险执行‘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我来给大家算一算,对正常缴费满15年缴费年限的,每多缴费一年,到领取养老金时,基础养老金每月增加10元,每年就是120元。以此类推,多缴十年,基础养老金每月增加100元,每年就是1200元……”
二是学讲话,明方向。在留凤关镇的“关上说事”农民学习会上,首先由村干部或镇联村领导、包村干部主导,引导村民深入学习最新的政策讲话精神。留凤关镇“红小凤”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的成员们陆续走上台前:“乡亲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给大家讲讲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的精神,还有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惠农政策。希望大家能认真听,一起了解我们党的新政策!”瓦房坝村党总支书记王芳用亲切的话语拉开了宣讲的序幕。接着,她详细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村民们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成就。随后,镇人大主席王瑾为大家带来了全国两会精神解读。她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全国两会中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导向,让村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场宣讲活动真是太好了,让咱们了解了国家的最新政策。我们一定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努力发展生产,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老张激动地说。老刘也连连点头:“没错,我们要好好学习这些政策,用政策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是宣政策,知权益。农民学习会上,宣讲员们全面深入地讲解两会精神、法律法规、农业技术、食品安全、养老保险、移风易俗等政策。5月14日,瓦房坝村开展“抵制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宣讲活动。“红小凤”志愿者为村民宣传了凤县移风易俗10条规定,用具体生动的身边案例,深入浅出地向群众解释天价彩礼引发的社会问题,引导群众理解和接受移风易俗新理念,鼓励大家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大娘,你家孩子今年多大了,结婚了没有”,志愿者用“拉家常”的方式和村民进行互动交流,认真细致地为群众讲解移风易俗树新风的现实意义,宣传铺张浪费带来的危害,倡导群众自觉抵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人情往来互相攀比等不文明行为,勤当移风易俗的积极倡导者,争当移风易俗的自觉践行者,勇当移风易俗的有效监督者。“这个宣讲会很及时,高额彩礼不仅会带来经济负担,还影响家庭和睦。我侄子准备年底结婚,我赶紧回去给讲一下”,参加活动的王大娘对志愿者说道。参会的农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新政策,学习了新知识,增强了科学素养,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广场上“说”文明
一是传新风,树正气。留凤关镇党委、镇政府每年都要对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奖励,选树典型,弘扬正气。2023年冬日的一天,天气寒冷,但留凤关镇政府大院已座无虚席,热闹非凡。一场表彰大会正在进行。20名“好婆婆”、“好媳妇”受到表彰,2名见义勇为个人得到奖励。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饱含深情地讲述她们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教育广大群众,引导农民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让文明新风吹进每个群众的心田。
二是解难题,办实事。针对学习会上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承诺期限并限期完成,这一做法深受农民欢迎和认可。在一次学习会上,有农民反映村里的路灯损坏严重影响了夜间出行安全,学习会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维修更换,确保了群众的安全出行。“谢谢村上干部,帮我解决了大问题,不然到了雨季屋子就没法住了”年迈的王喜贵握着村支书的手感动地说。6月28日,沙江寺村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七组王马娃房屋年久失修、房顶渗水,影响居住,网格员立即报告村两委。村上第一时间组织四支队伍召开协调会,研究改造维修方案,帮助协调人员、机械、购买彩钢顶棚,帮助他及时翻新屋顶,半个月内就解决了王马娃的烦心事。
三是“靓”乡村,提品质。“以前的街道上车辆乱停乱放,空中飞线杂乱不堪。”家住留凤关镇街道的群众贺春梅感慨地说。现在的街道,路面干净整洁了,路边新划了泊车标线,沿路有了供人休息的椅子,路两边的绿化带里还增添了小景观,商铺门面也是焕然一新,变化真是太大了。近年来,留凤关镇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便民桥、河堤修复、古废邱关遗址改造等一大批市级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镇区环境整治提升改造项目,开展商户门头改造、景观绿化、弱电下地和雨水管网改造提升等工程,打造明清风格的步行街,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实施排水工程,减少雨季街道积水,修建健康步道、透水砖地面600㎡,为群众提供了休闲散步、跑步健身的场所。修建了2处以观光休闲、健身娱乐为主的广场,新建小型花池、围树座凳、廊架、儿童游乐、停车场等设施,为全镇群众提供了健身、纳凉、休闲的场所。此外,在人流量密集的街道中心,修建了留凤关商贸中心,群众自产的农副产品有了集中销售的场所。同时,大力实施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引入快递驿站等便民设施,方便了群众生活需求,提高了经济收入。镇区环境面貌得到了大幅改善,乡村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也持续不断地提升。
四是“云”团聚,助成长。“我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上过学,儿子儿媳在浙江打工,孙子的作业没有人辅导,现在志愿者经常来家里,帮我解决了大难题,孩子的学习也进步了。”王奶奶感慨地说。“是啊,志愿者帮了咱们大忙,我儿子儿媳也在外地打工,过年才回来一次。孙子经常说想爸爸妈妈,偷偷地流泪,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现在好了,‘爱心爸爸’经常来家里,辅导孩子作业,还打开手机,让孩子和爸爸妈妈视频聊天,孩子的脸上有了笑容,性格也开朗了。”温江寺村的宋奶奶和王奶奶在广场上一边散步,一边聊天,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留凤关镇持续擦亮“爱在身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名片。“云上团聚”让留守老人和儿童与远在外地务工的亲人网上团聚,“爱心妈妈”给留守儿童讲故事、辅导功课、陪护游戏,他们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今年以来,留凤关镇又组建了一支由镇村男干部、男志愿者组成的“爱心爸爸”志愿队,闲暇时间前往留守儿童家中开展爱心陪伴、一起玩耍、作业辅导、亲情连线等活动,让留守儿童爸爸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父爱如山”。截至目前,“爱心爸爸”志愿队成立以来,已经组织或参加陪伴自闭症儿童、“雷锋月”学雷锋、读书分享会、与孩子一起过“六一”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0余次。
田埂上“说”技术
留凤关镇注重本土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组建了一支由农业技术人员、种植养殖能手等组成的本土技术人才队伍。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花椒种植、林麝养殖等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收入。“林麝饲养对圈舍有什么要求”“林麝养殖对饲草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林麝可以打疫苗吗”……群众纷纷向陈凯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陈老师用通俗易懂的家乡话,以现场演示的方式,一一向群众耐心解答,并从养殖技巧、疾病防治、林麝繁殖、麝香采集、圈舍卫生消毒等方面详细讲解,最后他还结合自己养殖林麝遇到的难题,教授了解决办法。内容生动丰富,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兴趣,让农民受益匪浅。
“这种聚会式的学习会,既不耽搁农活,又能让大家轻轻松松拉家常增进邻里感情,参加学习还能在文明实践超市积分,兑换生活物品,真不错啊!”酒铺村群众何双艳表示。
“小到邻里纠纷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到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人人关心的大事,都可以是‘关上说事’农民学习会的议题,大家坐在一起,真正做到了群众的事群众讨论,群众的事群众做主。”瓦房坝村党支部书记王芳如是说。
“起初群众的参与度不高,但几场下来,口口相传,群众看到学习会上所提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这种方式确确实实能为群众办实事,现在每场学习会的户到率都在80%以上。”酒奠沟村党支部书记李代军说道。
留凤关镇“关上说事”农民学习会自举办以来,扎实开展“院坝里说事,板凳上交心”,用“乡间土话”“民歌新唱”“红色舞蹈”等形式,把党的“好声音”“好政策”传播到群众身边,留在群众心里。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学习会300余场,参与农民累计达到16000余人次,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4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120余起,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了民生难题,促进了乡村振兴,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文/全红霞 审核/党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