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添诗意,杏坛耕耘正当时。为开拓教师教学视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9月23-25日,市特教学校培智组全体教师以“观摩—研讨—示范—共研”为主线开展了系列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01 立足课堂示范引领
9月23日,培智组全体教师观摩2024年宝鸡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浸入式”培训名师优质课及讲座,聆听了由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学能手陈梅老师主讲的公开课培智生活数学《分类》及微讲座《大单元视角下培智生活数学的思考》,陈梅老师课堂活波有趣,教学思考深入,教学活动丰富,教学评价具体,教学手段新颖,讲座中对培智生活数学大单元的教学思考给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供操作和应用的具体方法。
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学能手陈梅老师执教培智三年级生活数学《分类》
陈梅老师作《大单元视角下培智生活数学的思考》微讲座
02 教学初探 课堂实践
为将能手示范的教学方法用到实处,培智组教师对本组教师何昕妮老师的课程进行了磨课研讨,全组教师深研课标、分析学情,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支持教学,9月25日,何昕妮老师执教生活数学《认识3》无论从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思路的调整都有了新的突破,呈现了一节精彩的生活数学课。
何昕妮老师执教培智二年级生活数学《认识3》
03 课后反思 共研共提升
教而不学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培智组教师们在本次的教研过程中对教学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培智组全体教师观摩研讨
李玉琳:听了陈梅老师执教的《分类》一课,有四点感受颇深;一是把握得“准”,紧密结合培智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二是处理得“细”,将教材中的“两步”变成“三步”,符合培智教学“小步走”的特点;三是设计得“巧”,学生评价与课堂教学无缝衔接,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四是准备得“足”。创新并大量使用自制教具和学具,体现了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
王晨:陈梅老师通过其生动鲜活的《分类》课堂教学,使我深刻领悟了如何在大单元视角下进行数学思考。首先要紧扣课标,整体把握教材,把零散的、碎片化的数学知识整合起来,构建起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其次,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紧密相连,通过生活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王佩文:在陈梅老师生活数学《分类》一课及微讲座《大单元视角下培智生活数学的思考》中,陈老师从生活数学学科结构上给我们分析了生活数学课应该教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让我对培智生活数学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这也是我今后在课堂中需要不断探索和钻研的。
何昕妮:陈梅老师《分类》这节课及微讲座,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节观摩课、一次理论的学习,更是一次对教师素养的思考。一节精彩绝伦的课堂、一场饱含激情的分享,背后的这位宝藏老师,她的课堂处处细致入微的拿捏是我反复观摩学习的样板,她对大单元视角下培智生活数学的深度思考与钻研,是我反复学习的楷模,让我感受到她对特殊孩子的用心,对特殊教育的热爱,是一位真真切切有教育情怀的新时代大先生。
苏幸子:陈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数学味很浓的《生活数学》课,她很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培养了培智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陈老师在课堂中,精准把握学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时恰当的给予每位学生评价反馈,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陈老师的课,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每个孩子都可以学的很好,不是在同一时间,也不是用同一种方法。
教育之道,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教学之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让我们相遇于教学,
相识在教研,
相知在思维,
常悟常研,笃志前行,再逐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