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直属学校

宝鸡教育学院:聚力赋能课堂革新 履行致远引航前行——“国培计划(2025)”陕西省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项目集中研修阶段顺利实施

编辑:中学教师干部发展中心 来源:宝鸡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07 14:05

秋意渐浓时,研学正当时。2025年10月27日至11月5日,由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2025)—陕西省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集中研修阶段顺利实施。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骨干教师怀揣育人热忱齐聚一堂,在十天的时光里,循着“专家引路、名校取经、实践打磨、协作成长”的轨迹,解锁道法教学新方法,拓宽育人新视野,为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注入了鲜活动能。

本次培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教育家精神,适应学科核心素养新需求,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思政教师队伍,以“赋能乡村·育德启法—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主题,通过专题研修、主题研讨、任务驱动、行动学习、同伴互助、团队研修等形式,经历集中研修、名校访学、总结提升三个阶段递进式培训学习,实现理念更新、能力提升,培训取得预期效果。

聚焦主题明方向 强化引领升理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农村教师更要找准方向、把准标尺。”本期培训以专家高端引领为核心,聚焦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痛点,通过一场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思想盛宴”,为参训教师校准专业航向,推动教育理念迭代与教学能力升级。

开班首日,宝鸡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李春杰以《弘扬教育家精神 建设高质量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题,立足新时代教育政策导向,结合鲜活教育案例,从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策略三个维度,为参训者筑牢职业信念根基。

针对农村教师课题研究畏难情绪,宝鸡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沈宏军以《依托课题研究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破题,摒弃高深理论说教,通过丰富的一线案例,具象化阐释“课题研究是解决教学难题的工具箱”这一核心观点,不仅拆解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更引导教师建立“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专业思维,让课题研究从高深的理论符号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法。

专家授课场景

在教学能力精准赋能层面,陕西省特级教师骆小妮聚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观课议课主题,明确优质课例观摩的关键维度与评议逻辑,帮助教师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为后续课堂实践与研讨提供了方法论支撑;西安兴华小学副校长王良以《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为题,用农村教师熟悉的课堂场景为载体,将抽象的新课标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让核心素养落地从概念变为可操作的路径,其幽默接地气的实践经验分享让参训教师深刻领悟“新课标落地源于教学实际”的实践智慧;宝鸡高新第一小学副校长赵丽君则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为核心,通过跨学科育人案例层层拆解融合逻辑,提出“每门课都是育人舞台”的理念,打破了思政教育的阵地局限,拓宽了农村教师的育人视野。

此外,培训还兼顾前沿理念与技术赋能,南京晓庄学院教授李晓军深入解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小学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从理论溯源、现状分析、实施路径三个层面,为农村思政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汤超的《思政+AI:融合创新驱动力》专题,紧扣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从政策解读到工具应用,全方位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素养,让技术赋能成为农村思政课堂提质增效的新引擎。

系列专家讲座既涵盖价值引领、理论溯源,又聚焦实践痛点、技术赋能,构建起“理念—方法—工具”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参训教师通过优质课例观摩、集体备课、微型课汇报等实践环节,将专家智慧与教学实际深度融合,在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情景式微型课设计与实施中,逐步明晰专业成长路径,实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能力的跨越,为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名师示范及学员微型课讲授场景

任务驱动强实践 共促达标助成长

本期培训以情景式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通过名家引领、名校观摩、专家点评等多元形式,以任务驱动、团队研修为抓手,开展实战练兵,助力参训教师锤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硬功,切实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培训聚焦实战实效,先组织学员观摩高雅玲、王静等宝鸡一线优秀教师的六节优质示范课,再邀请省级思政名师开展专题讲授与现场指导,从新课标解读、好课标准剖析到实践策略分享,全方位提供理念与方法支撑。实施过程凸显三大特点:一是任务驱动强达标,全程以任务为导向,参训教师提前准备情景式微型课教学设计,明确议题式微型课教学能力提升目标,通过集体备课、磨课、上课等环节,熟练运用核心素养导向的情景式教学方法,在问题解决中优化教学设计;二是团队研修共成长,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学员们集体备课、说课、切磋交流,在协作中博采众长,攻克教学难点;三是名家引领高赋能,借助省级名师的高端指导与示范,助力学员深化认知、扫清困惑,实现理念与实践双提升。总结汇报环节,参训学员围绕《走近我们的老师》《餐桌上的浪费》等主题开展微型课展示,充分呈现培训成效,以实战练兵筑牢教学根基,为后续教学提质增效注入动力。

宝鸡高新第三小学名校访学场景

浸润名校取真经 研磨课堂促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汲取育人智慧、促进专业成长,参训教师走进宝鸡高新第三小学与凤师实验小学,开展名校访学与课堂观摩活动,沉浸式感受思政教育的实践魅力。在高新第三小学,教师们参观校园环境,观摩《我的家庭贡献》示范课教学与“唇枪舌战”辩论赛。三年级学生展现出的自信状态、流畅表达与清晰思辨力,令老师们深受震撼;微报告《小学道法微作业的实践探索》,也为大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思路。走进凤师实验小学,老师们参观了“正德力行”校训墙、“遇见果”生命教育角等校园景致,充满文化韵味的走廊与学生手工作品陈列的教室,尽显“一步一景皆教育,一墙一画皆育人”的巧思,育人智慧处处彰显。卓娜老师的《变废为宝有妙招》示范课上,学生们利用饮料瓶、旧纸箱制作花盆、收纳盒,在实践中自然渗透环保与创新理念;课后谢婉莹老师的课例解读,以及权冬芩副校长《小触点,大浸润》专题报告,通过“小而美”的育人案例,阐释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成全每一个人”的办学实践,让教师们领悟到“思政教育可从生活细节切入,润物无声浸润心灵”。此次访学活动让参训教师感触深刻、收获颇丰,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所得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助力教学提质增效。

宝鸡高新凤师实验小学名校访学场景

创新活动聚合力 多元形式激活力

“独行快,众行远。”本次培训聚焦互助共学,搭建协作互动平台,通过主题班会、文化研学、总结展示等多元创新活动,凝聚成长合力,激发学员活力,切实落实培训实效。主题班会中,学员们通过自我展示、小组交流深化互动,组建紧密的学习共同体,既激发了内在学习动力,又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为后续协作学习筑牢基础。文化研学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开展,参训教师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宝鸡文理学院冯盛国教授的现场讲解下,近距离观察珍贵青铜器物,深入感悟陕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尤其领会了青铜文明中“礼”“德”“法”的思想内核,为今后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拓宽了思路。总结展示环节,各学习共同体先开展组内交流,分享学习收获与感悟并推选优秀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学员们还利用课余时间精心排演节目,以诗歌创作回顾学习之旅,用红歌串烧抒发教育情怀,全员参与的展演活动既展现了培训成果,又让每位教师在互动中收获成就感。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让温暖与智慧在交流中传递,更有效凝聚了团队力量,为参训教师赋能增效,助力大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

“行走的思政课”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研学现场


学员集体备课场景

学无止境,勤学以致远。集中研修阶段的结束并非终点,而是参训者再接再厉、努力奋进的新起点。接下来,他们将通过30天训后跟踪线上研修与工作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巩固与灵活应用,切实提升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驾驭能力。此次国培恰似一颗“思政火种”,既点燃了农村教师的育人热情,也照亮了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路径。相信带着“干货”与“温度”重返岗位的教师们,定会在乡村校园深耕细作,让思政教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努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力书写农村教育的精彩篇章。

学员总结汇报、节目展演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