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眉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紧扣教研教改、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评价五大要素,积极探索实践,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教研机制改革,凝聚教研工作合力
整合原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力量,在全市率先成立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集教师培训、教育科学研究及成果推广、教育信息化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研究为一体。教研中心内设教师发展部、教学研究部、教育信息化部、学生发展部、办公室等职能部室,通过相互协作配合,形成了以教学研究部为主体,教师发展部、学生发展部为两翼,教育信息化部为保障的“一体两翼一保障”运行机制,实现了教育研究与提升培训的优化整合。
二、深化课程建设改革,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学前教育通过“自然野趣·阳光体能”“1+N”课程游戏化推广实践、安吉游戏试点园打造,构建游戏化课程体系,教学视频《让孩子的童年闪闪发光》《碧玉团子》等登上学习强国。义务教育聚焦“三个课堂”,立足课堂教学,通过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第一课堂”效益。以课后服务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激发“第二课堂”活力。依托职教中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扎实开展研学旅劳活动,拓展“第三课堂”深度。职教中心“1359”、齐镇中学“1351”、第五小学“五度”等劳育模式在省市推广。高中教育聚焦新高考改革和学生发展需求,着力加强校本课程研修和特色学科课程建设。眉县中学探索开设《名人张载》《走进太白山》等38门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职业教育致力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实践,打造数字媒体等5门精品课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特殊教育探索开设生活语文等7门一般性课程,孤独症干预等8类个别化课程,烘焙等6项技术课程,探索成果获陕西省第十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聚力打造以想学为前提、会学为目的、学情为基础、自主为方式的“四为课堂”,着力在不同学段推动教学改革实践。累计开展“四为课堂”理论宣讲、实操培训、现场观摩、研讨交流80余场次,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眉县中学形成了以实现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双改变的“四为课堂-136”教学模式,齐镇中学形成了“以学定教”的“四为课堂-导学练展评”教学模式,第三小学形成了“层次化、整体化、主题化、问题化、情景化”的“四为课堂·五化”教学模式。
四、深化教师培养改革,夯实人才发展根基
一是着眼资源引育、结构调整和能力提升,构建“储备+调配+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育储备机制,近三年通过公开招聘、选调回眉等方式补充教师360余人,教师“仓储规模”不断壮大。二是创新“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模式,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建立教师分层分类递进式成长机制,不断健全团队化、特色化教师成长体系,成立“名师+”共同体18个,“名师”研修工作坊22个,教师提升实现全覆盖。三是不断健全完善教师奖励激励机制,县委、县政府连续五年高规格召开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县财政专项列支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先后落实班主任津贴、目标责任奖、乡村生活补助等,教师待遇大幅提升。
五、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生本评价一体化。坚持幼小初高一体化统筹评价,构建了“跨学段、跨学科、跨学校、跨城乡”四级评价格局,推进各学段一体化教学、一贯性育人、全过程评价。二是生本评价多元化。紧扣“五育并举”,把学生道德素养、学习素养、身体素养、志趣素养和创新素养纳入评价体系,持续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生本评价具体化。分学段统筹科学教育评价,着力构建学前段保持好奇心、小学段厚植科学精神、初中段鼓励探索创新、高中段支持专项发展、中职段引导技术改创的评价体系,形成了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素养”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健康、多元化、个性化发展。